搜狐網站搜狐上海

重回上海1930年代

多倫路現在是上海的“文化名人街”,這條街上曾同時住過魯迅、葉圣陶等諸多文化名人。里弄深處的老建筑流轉著1930年代風情,濕潤的空氣氤氳著懷舊的味道。

滬上明星店地圖

在上海這個時尚大都市,與明星共進晚餐、共邀明月,這是不錯的過節方式哦!…[詳細]

多倫路
訴說上海灘動人傳說

  多倫路位于上海虹口區,原名竇樂安路(Darroch Road),以曾受到清朝光緒帝接見的英國傳教士竇樂安命名。多倫路是值得慢慢逛的地方。它以舊容新貌貫串過去與未來,訴說著上海灘種種動人的傳說。

  多倫路,南鄰四川北路商業鬧區,北傍魯迅公園、虹口足球場,背靠內環高架、明珠輕軌線。小街短而窄,街路曲且幽。多倫路在近現代中國文化史上卻是濃墨重彩的一筆。[詳細]

側面展示上海規跡和文化縮影

一個多世紀來,上海走過了從開埠時期的沙船漁村到三十年代的十里洋場直至形成今日東方大都市的滄桑歷程,多倫路及其周邊地區從一個側面集中地展示了這個歷程的規跡和文化縮影,真可謂“一條多倫路,百年上海灘”。[詳細]

多倫路成露天博物館

其間魯迅、茅盾、郭沫若、葉圣陶等文學巨匠及丁玲、柔石等左聯作家的文學活動,鑄就了多倫路“現代文學重鎮”的文學地位,而名聞遐邇的公啡咖啡館、鴻德堂,而孔公館、白公館、湯公館更使多倫路成為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館”[詳細]

跳動著的“民族魂”脈博

多倫路上走一走,你似乎還能聆聽到這里曾經激蕩文壇的震耳驚雷;多倫路上走一走,你仿佛還能感受到這里曾經強勁跳動的“民族魂”脈博;多倫路上走一走,你依稀還能呼吸到這里厚積薄發的中國近現代文化的沁人氣息。[詳細]

特色的建筑風貌與文化氛圍

位于多倫路145號的左聯紀念館在1998年多倫路改建時為“文化名人街”,開發后的多倫路主要以文化景觀來帶動文化經營網點的形成。文化景觀主要是多倫路文化街沿線的具有特色的建筑風貌與文化氛圍的凸現。[詳細]

 

 從四川北路同心路下車,抬頭可見有點像石庫門似的一座宏偉的街坊,“海上舊里”、“多倫路文化名人街”引人矚目,讓人心動。一路上邊走邊參觀,不下三十幾個景點:錢幣館、山根會所、紅木館、日本茶藝館、陳大樸藝術館、旅游禮品館、藏書票館、民間藏館、瓷器收藏館、東方一絕、三百硯齋、名人展館、夕拾鐘樓、錢莊、大理石藝術館、畫廊、西安藝術品店、內山書店、水晶工藝品、蘇韻閣、圍棋館、老電影咖啡館、公啡咖啡館、恒豐茶莊、名人茶藝館、良友畫廊名人墻、古陶瓷收藏館、龍珠軒、集報館等等。[詳細]

值得一提的是左聯紀念館。它在多倫路145號,占地面積684平方米。坐北朝南西式三層磚木結構花園洋房,室內陳列了許多珍貴的文物。1930年3月2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大會在多倫路201弄2號的中華藝術大學里召開,標志著以魯迅為旗手的左翼文化運動的蓬勃開展,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詳細]

聚集優秀建筑

就因為這條小街不同尋常,集中了許多文化名人的紀念地和許多優秀建筑,區政府投資改造成了現今聞名中外的文化名人街。

風格各異 目不暇接

漫步在這條550米的小街上,鱗次櫛比、風格各異的優秀建筑,栩栩如生的名人雕塑,讓人目不暇接。

孔公館

  進入多倫路,首先進入眼簾的是建造于1924年的250號“孔公館”,抗戰勝利后曾作孔祥熙寓所。這座建筑具有伊斯蘭風格的券柱形式與阿拉伯紋案雕刻,彩色貼面組合的單元式構圖成為它最顯著的特征。

白崇禧公館

  位于多倫路210號,這左小樓是上世紀20年代,廣東李氏兄弟建造了這座法國新古典主義樣式的建筑?箲饎倮,白崇禧曾在這里居住。目前,這里已經作為411醫院康復理療醫學中心。如今,白公館整個平面成凸字形,四根白色的巨柱為變形的科林斯式,白色巨柱雕刻精致。

景云里

  上世紀初期建造的磚木結構的老式石庫門樓房群,曾被稱為“上海第一里”,也曾是20年代上?偣诘。走進弄堂,可以看到在門口揀菜的老人和洗馬桶的婦女,生活一如平常。然而,當你細看門牌,會發現不少門牌旁的紀念牌:11號住過茅盾、馮雪峰、葉圣陶,23號住過柔石……還有魯迅。景云里的居民對于那段歷史都非常自豪。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舊址

  深藏在一條弄堂里,“左聯”的成立使得中國現代文學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培養出大批文學青年投身革命之中。阿英的《夜航集》、茅盾的《子夜》、魯迅作序的《豐收》……從1930年到1936年,7年不到的時間,480多個盟員、上百部作品,顯示出了“左聯”在中國文學史和中國革命史上的分量。

  •   上海這座中國現代化的城市,時時可覓到歷史的痕跡。而多
  • 倫路就是被冠以“上海文化名人一條街”的景點。對于這條街我
  • 已經仰慕已久,2004年9月25日,我終于得空,便獨自而來徜徉一
  • 番。原名竇樂安路的多倫路是坐落在上海虹口區的一條小街。以
  • 它為圓心的周邊地區在半個多世紀以前卻是個藏龍臥虎之地,是
  • 個演出過許多被載入史冊的重大事件的舞臺。
  •   我細細地看每一塊展覽板,每一段介紹,每一個作家的出版
  • 遺物。一個作家這樣說:“三十年代是個腥風血雨的年
  • 代,但是也是個文化輝煌的年代。盡管當權者飛揚跋扈,
  • 但是文人斗士卻機智瀟灑,碩果累累。動蕩的時代,并未
  • 阻止他們高華深遠的文思,如歌般動人的言辭和字句,已
  • 經鐫刻在本民族記憶的深處。
  •  
  •           ———《徜徉在多倫路》文/嫻雅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